- TAG标签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欢迎访问富农业水产网!

生态预防水产养殖病害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时间:2020-09-24 18:21|来源:水产养殖网|作者:中国水产养殖网 |编辑:富农业水产网|点击:

  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是传统的水产养殖县。近年来,水产养殖步伐不断加快,可养殖产量和效益却徘徊不前。主要原因是养殖的鱼类发病率越来越高。鱼类发病率大幅度的上升,不得不令人堪忧。鱼病的发生不仅给养殖户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也挫伤了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为控制病情,稳定民心。笔者与县水产工作者深入养殖一线走塘口,到湖区。详细查看病鱼标本,采水样。经过数天的调查走访,基本摸清了鱼类发病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①塘口老化现象特别严重。养殖时间长累积的淤泥就多,时间长也会造成有害气体的增加,致病生物的增多。②长期、大量使用药物不仅污染水体环境,而且直接杀灭鱼类喜食的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抑制了鱼类的正常生长,③养殖塘口长期用药,将使鱼类对常用药物产生抗药性,不仅造成养殖成本的加大,而且长期下去,对药物防治鱼病效果越来越低。笔者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发现,利用生态学原理,预防鱼病,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值得提倡推广。

  一、改善水体的养殖环境

  水体是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如果由于

  能适应环境的时候,就会影响到鱼体的生长发育,将会为病原体侵害鱼体,提供可乘之机。为此,必须采取以下措施改善水体的养殖环境:

  1、清除池塘底质淤泥。底质淤泥是水体主要的耗氧源,又是病原体的藏身之处,其中还含有大量的有害气体,直接或间接引起鱼类发病。因此,对鱼池过多的淤泥进行清除是十分必要的。

  2、科学调节水质。养殖池塘常常会出现水体污染变质现象,主要是残饵杂物的累积、有机肥施加过多等因素形成的,给鱼类的自然生长构成了重要威胁。为避免鱼类的发病,应适时排出污染变质的老水,注入含有充足溶氧的活新水源。其次,用生石灰、敌百虫对池塘水体进行定期消毒,以杀灭水体中的致病生物,预防鱼病的发生。水质调节后的池塘,鱼的活性得到加强,摄食量显着增加,鱼体体质得到复壮,为阻止致病生物的侵袭,降低发病率,提供了可靠的保证。金湖县涂沟水产养殖场职工潘立华承包成鱼塘18亩,在6至10月份,每10至15天加水1次,每次加水20cm,其中7、8、9月份,不定期注意塘口的水质,一旦发生变化,立即向塘口注入新水。同时,用生石灰对池塘水体进行定期消毒。由于水质调节工作细致扎实,有效地预防了鱼病的发生。2007年至2008年,两年来节约药费5000余元。

  3、成鱼塘搭配少量凶猛性鱼类。由于凶猛性鱼类能及时捕食池塘中的病鱼死鱼,有效地遏制了病原体的滋生蔓延,对鱼病的发生起到积极预防作用。同时也能捕杀与养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金北鱼种场职工张保明在承包的20亩成鱼塘中,放养规格为每公斤810尾的乌鳢60尾,不仅有效地控制了鱼类的病情,年终还多获利1800余元。

  4、遏制蓝藻水华形成。在养殖生产中,富营养型池塘占绝大多数,在夏秋之际,这些池塘易形成藻类水华。藻类水华往往又以蓝藻占优势,蓝藻饵料价值不仅低下,且在炎热的夏季易繁殖过旺,使水质恶化。恶化后的蓝藻将产生一些毒物(羟胺、硫化氢等),不可避免地导致大批死鱼。因此,在生产上应针对性地混养一些喜爱食蓝藻的罗非鱼,抑制蓝藻的生长繁殖。一般每亩放养规格为每公斤2015尾的罗非鱼10尾左右。

  二、调整鱼种养殖的传统放养时间

  鱼种阶段为鱼类整个生长期中发病最频繁的阶段。传统的鱼种培育一直遵循着“年初放,年终收”的养殖方法,致使鱼种成活率一直较低。为提高鱼种养殖成活率,生产上应结合鱼类发病规律,从变化养殖时间和调整养殖方式着手,避开发病期。如广东针对鱼种规格小,春季放养多发病上做改进。即春季水温上升,病原体开始生长繁殖,鱼类经越冬后,体质瘦弱,鳞片松散,鱼体极易受伤,病原体乘机而入。改3、4月份放鱼种为上年10月份放种;改放春片为放秋片,改放小规格鱼种为放大规格鱼种;长江淡水研究所则改春季育种为秋季育种;江苏采用稀放快速养鱼法,将夏花当年培育成大规格鱼种等。这些生产时间和方式的变化,有效地预防了鱼病的发生,提高了鱼种养殖成活率。

  三、加强饲养管理

  池塘鱼类发病相当一部分有饲养不当引起的。减少鱼类发病,根据鱼类生活习性和生态要求,强化饲养管理改进饲养措施是关键。

  1、改进投饲技术为控制草、鲂鱼发病,根据草、鲂鱼的营养要求和摄食规律,积极推广配合饲料,粗精结合。在投饲方式上,实行“两头精,中间青”,特别注意变温期的发病高峰。在此期间,以精料为主,辅以青料,并节制投喂,以防肠炎病的发生和蔓延。

  2、改进施肥技术由于所施肥的种类、

  数量和时间处理不当,易使水质恶化,利于鱼类致病生物生长。因此,在施肥时,做到适时、少施、勤施的同时,根据水温和水质的变化规律,以有机肥做基肥的基础上,春秋两季有机肥和无机肥结合适施,夏季则全部采用无机肥。保持池塘水质“肥、活、嫩、爽”,以适应鱼类生长要求,预防鱼病的发生。

  3、合理的混养和密养合理的混养和密养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措施之一,同时对预防鱼病也有积极的意义。提高放养密度,追求单位面积产量,是渔(农)民普遍存在的养殖心理。其实每个养殖水体均有其负荷度。当放养密度超过了负荷能力时,池塘的水质和底质就会失去控制。养殖鱼类过密,病原体很容易传播;鱼体因活动空间小,将会变得体质下降,生长减慢。综上原因,将导致鱼病很容易发生。实践表明:高密度放养,没有不发病的。适宜的放养密度将会减少鱼病的发生。另外,不同的鱼类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特征。根据鱼类的不同生态特点,合理混养,有助于鱼类之间食性和生存互补,对池塘水质、鱼类自然生长、鱼病的控制将产生积极促进作用。然而,在养殖生产中,一些养殖户为了一味追求养殖的产量和效益,忽视鱼类生态习性,在一个塘口中仅放养一种市场前景看好的鱼类,这样不仅影响塘口的产量和效益。同时一旦发病会进一步增加病原体的传播速度,因为相同鱼类的病原体是相同的。如果采用了合理的混养方式,将会大大降低病原体的侵袭几率。由此,合理的密养和混养对预防和控制鱼病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以上的养殖方式在生产实际中简单易行,便于操作。主要是通过改善鱼类生存环境、变换放养时间、加强饲养管理等手段来达到提高养殖产量和养殖效益。药物预防鱼病有它的特点,但我们的养殖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我们应着眼于长远,改变鱼病防治理念,尽量摆脱药物,更不能依赖于药物,只有这样,我们的水产养殖事业才能保持持续健康地发展。


(本文已被浏览 3237 次)
    猜你喜欢
    相关内容
    热门导读
          网友评论
          聚焦
          编辑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TAG标签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19-2024富农业水产网 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资讯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QQ:737597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