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G标签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欢迎访问富农业水产网!

淡水鱼暴发性出血病危害大 防治方法知多少

时间:2021-03-10 15:49|来源:金农网|作者:水花鱼   |编辑:富农业水产网|点击:

  近年来,在淡水养殖生产中新出现的一种出血性败血症鱼病,此病流行范围广,发病鱼种类较多,特别是多呈急性流行(发病后死亡率高),故又称淡水鱼暴发性出血病。
  此病由多种病原菌引起,以气单胞茵类为主要病原,如: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弧茵等。
  病鱼的外表症状为:头、腹、口、腔、体侧和鳍条基部出现充血性红色斑点,体表各部位充血严重,部分鱼因眼眶充血而出现突眼,此时,剥去鱼皮,全身肌肉因充血而呈红色。解剖后出现肠壁充血且半透明,腹腔内积黄色或血红色腹水,肝、肾脏肿大。
  此病引起死鱼的顺序一般为:鲢、鲫、草、鳙、鲤、鳊。疾病流行于9-36℃,以28-32℃为高峰,6-7月易暴发,池塘、湖泊、水库,均可流行此病,死亡率很高。
  1、发病原因分析:
  1.1放养密度高,白鲢和鲫比例大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一般水体载鱼量每亩超过200kg,白鲢放养量超过350尾,鲫鱼超过200尾的养殖水面,易发生此病。当水体载鱼量过大,生存环境恶化,对养殖鱼类就会产生不良影响,其中受害最深的是白鲢和鲫。白鲢放养密度过高,会造成食物缺少,处于饥饿状态下的鱼体抵抗力减弱,免疫功能和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疾病乘虚而入;鲫生活在底层,水质环境更为恶劣,加之放养数量多,同种类之间的生存竞争压力较大,发病几率相应增高。
  1.2有机质负荷过重,水质偏酸
  在水体载鱼量较高的情况下,鱼的新陈代谢废物多,投饲和施肥也相应增加,导致水体中有机物积累。大量的有机物在水中分解、发酵,不仅消耗氧气,使鱼类窒息死亡,还产生过多的有机酸,使池水PH值急剧下降,呈酸性,对鱼的危害加剧,主要体现两方面:
  一是改变水体化学性质对鱼类产生不利影响。
  当水质呈弱酸性时,铜、铬、锌、铁、铅等重金属以离子形式存在可产生强烈毒性。加上厌氧和兼氧细菌在分解有机物过程中,进行无氧呼吸活动,将无毒物质还原为有毒物质,进而引起水质一系列不良反应;
  二是对鱼类生理代谢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其一、酸性水质削弱了血红细胞载氧能力、血液中氧的分压变小,输送困难,降低了鱼类对抵溶氧的耐力;
  其二,破坏血液缓冲系统,造成代谢紊乱;
  其三,酸性水质对鱼类的防御,免疫系统、生理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1.3鱼池老化和滥用药物,形成恶性循环
  一般发生暴发性鱼病的池塘,绝大多数年久失修。池底沉淀的腐殖质过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滋生病原,直接危害健康和引发鱼病。而养殖户为了减少发病,频繁且超剂量地施用各种药物,污染水质和杀死饵料生物,引起水质不利于鱼类健康的一系列生物和化学变化,从而步入治疗??复发??再治疗??再复发的怪圈。
  2、综合防治措施
  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暴发性出血病的发生并不是单一的物理因素起作用,而是由病原体、环境条件和鱼类自身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鱼病防治过程中,应坚持从加强饲养管理,改善水质条件,增强鱼体抗病力和切断病原体传播途径等方面入手,进行综合防治,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1加强水质管理,改善鱼体生存环境。
  一是定期泼洒生石灰调节水质。
  二是及时加注新水。增加养殖水体溶解氧,以缓解密度过大的矛盾。
  三是采取生物、机械、化学等多种增氧措施,提高水体溶氧量,满足呼吸需要,维持正常代谢,提高抗病力。
  2.2加大轮捕力度,降低水体载鱼量
  在高温季节,加大热水鱼起捕力度,是减少发病和泛池死鱼、提高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2.3搞好药物预防和治疗,减少损失。
  在鱼病流行高峰期,每间隔15天左右,用强氯精全池泼洒。定期在饲料中添加治疗出血病氟苯尼考等内服药,7天左右一次,可有效防治出血病。
  如果发生出血病,可外用碘或二氧化氯消毒两次,隔天使用一次。内服氟苯尼考粉,连用3-5天,即可控制病情,若病情较重,治疗期可延长,直到康复。

    猜你喜欢
    相关内容
    热门导读
          网友评论
          聚焦
          编辑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TAG标签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19-2024富农业水产网 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资讯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QQ:737597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