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G标签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欢迎访问富农业水产网!

海蜇养殖过程中十一个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时间:2020-04-13 06:13|来源:水产养殖网|作者:宝来利来 |编辑:富农业水产网|点击: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海蜇是大型食用水母,经济价值较高,海蜇营养成份的独特之处是脂肪含量极低,蛋白质和无机盐类等含量丰富,近年海蜇养殖越来越多,海蜇池塘一般都与蛏子、虾、蛤等水产动物混养,效益较为客观,现将海蜇养殖流程及养殖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介绍如下:

一、海蜇养殖基础知识:

1、池塘选择
面积50亩以上,进排水方便,最好附近有淡水水源以便调控水体盐度,池水水深在1.5-2.0m为宜,且应在岸边水深0.5m处设置围网,以防海蜇抢滩死亡。

2、清塘消毒
池塘经过彻底清淤后,冬春季干池,曝晒。池塘消毒前经过2次浸泡,每次池塘进水7-10天后排干。放苗前3O天清塘,用生石灰lOO-120kg/亩或漂白粉1O-20kg/亩,以杀灭残留的致病因子。

3、水质调控
池塘进水应在放苗前10天结束,进、排水口应设置40-60目的围网。
解毒肥水,放苗前全池泼洒“绿水解毒安”每瓶3-5亩或“氨基酸解霸”每桶5-8亩,第二天使用“肥水膏”+“贝蜇乐”或“生物酵素肥”+“肥水精华素”每亩500-1000g,促进硅藻和小球藻繁殖,透明度维持在40-50cm,pH维持在8.0即可放苗。
放苗前,要对水质进行检测,主要是水温、盐度、pH值、浮游生物量等。海蜇养殖水温的适应范围是15-35℃,水温的最适范围是22-28℃;盐度的适应范围是8-38‰,最适范围是18-25‰;pH适应范围7.8-8.5,最适pH为7.9-8.3;水体透明度保持在50cm左右为宜;溶解氧4mg/L以上。

4、放苗
苗种选择:苗种选择体态较好、游姿舒展、个体活跃、大小均匀的个体,伞经一般在1.5cm以上,最好5-8cm,活力强,色呈浅红色或金黄色。
放苗时间:应选择在天气较好的早晨或傍晚,以防止阳光直射。苗种运输到池塘边时,打开袋口,自然适应 10分钟-20分钟后慢慢将蜇苗放人池塘,切忌在大风天气、下风口或岸边浅水区投放,以避免幼苗冲上岸边致死。
放苗密度:伞经5-8cm的苗40-80只/亩,伞径1.5-2cm以上的苗500-800只/亩。
放苗后全池泼洒“低聚糖863”或“激活”每袋2亩提高苗的成活率和活力,促使蜇苗快速生长。

5、海蜇各阶段养殖注意事项
(1)幼蜇入池选择规格在2cm左右、健康无畸形、活力好的幼蜇,在天气晴朗、无风、水温在19℃左右时人池,放苗后全池泼洒“低聚糖863”或“激活”每袋2亩,这样幼体适应环境快,存活有保证。
(2)15天的海蜇形状似鸡蛋大小,伞径在7-8cm,多在上风处聚集,在傍晚浮上水面。在水中游动时,触须伸展,伞动频率高,有力,不间断摄食小型浮游生物,食量很大,体重在60g左右。在放苗15天内,定期泼洒“肥水膏”或“贝蜇乐”每亩500-1000g,水质不宜过肥,保证水中生物饵料充足。
(3)30天的海蜇伞径在15cm左右,基本上全池可见,此时是海蜇增重速度加快期,体重在1000g以上,体色有白色、深红色、紫红色3种。适当添加辅助饵料或自己发酵饵料(豆粕50斤,麦麸30斤,玉米粉10斤,“水产诱食酵母”5袋,“强效EM”2瓶,水40斤混合发酵三天,有酸香味即可)促进海蜇快速增长。定期使用“绿水解毒安”或“速调107”每瓶3-5亩稳定pH,定期使用“底巧”+“底生氧”或“底速安”配合“臭氧水安”每袋2-4亩改善底质,促进蛏子、对虾健康生长。
(4)45天的海蜇伞径在28cm以上,伞动频率舒缓,体重约4000g,全池可见,上风处居多,惊动后快速下潜。这一阶段除满足前面的条件外,还应及时补充新鲜海水。管理人员巡池时,用长竿将触网的海蜇轻轻推离网边,以免海蜇磨伤伞头,影响销售。
(5)60天的海蜇伞径在35cm以上,伞动频率缓慢,体重在8000g以上即收获,或根据客户要求规格及时收获。

二、海蜇养殖过程中常见问题:

1、海蜇圈如何肥水?
海蜇主要以水体中浮游动物、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这就需要通过肥水和投喂来维持水体中饵料生物量。海蜇圈肥水要求少施、勤施,透明度维持在40cm左右,这样既保证了饵料数量,又保证了水质环境。前期肥水一般使用“肥水膏”配合“强效EM”菌能较好维持水色。

2、前期海蜇圈水难肥如何处理?
前期水难肥主要原因:(1)温度低藻类繁殖慢。(2)清塘后水体藻种少。(3)消毒剂、农药残留。
解决方案:首先使用“氨基酸解霸”每桶5-8亩全池泼洒解毒,第二天适当加注新水或补充藻种后使用“低温硅藻生长素”每桶5-8亩+“水产诱食酵母”每袋2-4亩全池泼洒,促进藻类繁殖,三天后再用一次。

3、海蜇圈使用何种肥水产品较好?
常见肥料主要有有机肥、无机肥和生物肥料。
有机肥,主要是指发酵鸡粪、酒糟等,这种肥料杂菌较多,且容易污染水质,造成池底腐烂发臭,不利于对虾和蛏子生长,容易造成疾病,建议不用。
无机肥,主要是指化肥、复合肥,该种肥料肥藻单一,容易造成甲藻、裸藻、金藻等有害藻类滋生,影响海蜇生长,建议不用或少用。
蜢虾浆和鱼浆,营养较好且海蜇可以直接滤食,但容易污染水质和臭底,建议使用“强效EM”发酵后使用,可有效避免污染水质,定期使用“强效EM”每瓶3-5亩和“底巧”每包1-2亩改善水质、底质。
生物肥,一般是指发酵氨基酸肥,定向培养有益藻类,不会污染水质,“肥水膏”、“贝蜇乐”、“低温硅藻生长素”、“肥水精华素”都属于该种肥料。蜢虾浆和生物肥交替使用较好。

4、海蜇撞网是何原因,如何预防?
撞网是海蜇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各个阶段都有发生,引起撞网的主要原因:
(1)应激,由于环境变化(高温、暴雨、大风、温差、盐差)大引起。
(2)水清瘦,饵料缺乏,下风头海蜇较多。
(3)pH过高,伴随水质过肥引起,海蜇一般在上风口。
(4)投喂过多,导致水质恶化,底质发黑、发臭,四周上浮。
(5)连续阴雨天,天气闷热、倒藻引起的缺氧和藻类毒素中毒。
我们建议:
(1)全池泼洒“低聚糖863”或“解毒抗应激灵”每包2亩。
(2)全池泼洒“氨基酸肥水膏”每桶10-15亩配合“贝蜇乐”每桶5-8亩。
(3)化学方法:“藻苔净”每包1-2亩杀藻,第二天全池泼洒“绿水解毒安”每瓶2-3亩。生物方法:“速调107”或“强效EM”每瓶3亩配合2-3斤红糖发酵后全池泼洒。
(4)使用“底巧”配合“底生氧”每包2亩改底,使用“利生素”每包2亩分解残饵。
(5)全池泼洒“底速安”+“底生氧”每包2亩,或全池泼洒“高效降解灵”每包2亩。

5、水体发红危害及引起的原因,如何解决?
水体发红处理不及时,很容易造成海蜇大量死亡,主要原因:
(1)裸甲藻、原甲藻、强壮前沟藻等甲藻大量繁殖引起发红。
(2)藻类大量老化死亡引起发红。

处理方案:
(1)有条件的话大量换水,不能换水的话,局部使用“藻苔净”或其它杀藻剂杀死有害甲藻,藻类死亡后全池泼洒“绿水解毒安”每瓶2-3亩,连用2-3次,两天后使用“贝蜇乐”或“肥水精华素”每桶5-8亩重新培养有益藻类。
(2)使用“绿水解毒安”或“速调107”每瓶2-3亩全池泼洒解毒,泼洒“底巧”配合“底生氧”每包2亩分解池底死亡藻类,两天后使用“贝蜇乐”或“肥水精华素”每桶5-8亩重新培养有益藻类。

6、水色发黑,泡沫较多,水质发粘,如何处理?
解决方案:少量换水后全池泼洒“强效EM”+“活性芽孢乳”每瓶3亩,第二天使用“底速安”+“底生氧”每包2-4亩改良底质。

7、水体发黄,浑浊,透明度低,水质不通透原因及解决方案?
分析原因:
(1)藻相老化或者金藻等不良藻类居多。
(2)大量投喂蜢虾、鱼浆引起的水体有机质过多。
(3)新挖池塘,底质松散,浮泥多,一般底部浑浊。

解决方案:
(1)全池泼洒“强效EM”或“速调107”每瓶3-4亩配合“利生素”每包2亩。
(2)全池泼洒“强效EM”每瓶3-4亩配合“利生素”每包2亩,配合使用“海蜇底改”每包10-15亩。
(3)定期泼洒“强效EM”或“速调107”每瓶3-4亩。

8、海蜇圈pH过高如何处理?
主要原因:
(1)池底为盐碱地,养殖中后期pH居高不下。
(2)藻类过度繁殖,水体过肥。
预防措施:
一般pH达到8.5时即应该引起重视。
(1)清塘避免使用生石灰,放苗后定期使用“速调107”或“强效EM”+2斤红糖发酵后每瓶3-4亩。
(2)使用粉剂二氧化氯或者“藻苔净”每包1-2亩局部杀藻1-2次,在全池泼洒“绿水解毒安”每瓶2亩,pH降到安全值后使用“速调107”或“强效EM”每瓶3-4亩稳定pH。

9、养殖中后期经常出现海蜇头部穿孔(打眼),是何原因,如何预防?
分析原因:
(1)机械损伤。
(2)水质恶化,大量病原菌(弧菌、气单胞菌)滋生感染海蜇。
解决方案:
(1)全池泼洒“特力灭”或“聚维酮碘”每瓶3-5亩连用1-2次,同时使用“爽底安”或“底生氧”每包2亩改善池底。
(2)如果出现大规模海蜇穿孔,建议及早销售。

10、海蜇大量缩水或者变小是何原因,如何处理?
分析原因:
(1)水体藻类过多,pH高于8.7。
(2)水质、底质恶化,有害因子大量滋生。
(3)长时间饵料缺乏,营养不良,状态差,易出现该种情况。
(4)大量使用药物引起中毒。
解决方案:
(1)使用“藻苔净”每包1-2亩,然后使用“绿水解毒安”每瓶2-3亩。
(2)使用“速调107”每瓶3-4亩调水解毒,同时使用“海蜇底改”每袋10-15亩+“底生氧”每包2亩。
(3)全池泼洒发酵饵料(按前面配方),或全池泼洒“肥水膏”每桶10-15亩配合“贝蜇乐”每桶5-8亩。
(4)使用“绿水解毒安”每瓶2-3亩全池泼洒解毒或使用“速调107”每瓶2-3亩全池泼洒。

11、海蜇养殖过程中经常出现聚堆、活力差、长时间漂浮水面,严重时出现浮头、缩水现象如何预防?
分析原因:
(1)水质长期恶化,导致海蜇免疫下降,体质弱,易被风吹到下风头聚堆。
(2)长期不进行改底,底部发黑发臭,海蜇长时间漂浮水面。
(3)饵料缺乏(泼洒饵料后海蜇散开即可判断)。

解决方案:
(1)使用“强效EM”每瓶3-5亩配合“利生素”每包2亩改善水质,连用1-2次,隔天后全池泼洒“低聚糖863”或“激活”每包2亩提高海蜇活力和状态。
(2)使用“爽底安”+“底生氧”每包2亩改善底质,杀灭底部有害菌。
(3)投喂海蜇饵料,全池泼洒“肥水膏”每桶10-15亩,使用“贝蜇乐”每桶5-8亩,定期使用。

(本文已被浏览 71097 次)
    猜你喜欢
    相关内容
    热门导读
          网友评论
          聚焦
          编辑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TAG标签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19-2024富农业水产网 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资讯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QQ:737597453